短阅读专栏:第 63 期
作者 | 刘国华 原创出品 | 管理智慧
在商业世界里,管理者每天都在面临选择题:要不要进一个新市场?资源该怎么分?值不值得来一场战略上的豪赌?
这些问题没标准答案,往往是信息有限、道路模糊、风险和机会搅在一起。这时候,决定你能不能做出好决策的,往往不是年头混得久不久,也不是职位坐得高不高,而是一种更根本的心智能力——你有没有一颗开明的心。
我这里说的开明,不是表面上装出来的宽容,而是你心里真正留了一扇窗。随时让新鲜空气进来,让不同的声音、角度和可能性进来。
一、能容异见:不把反对当作冒犯
不开明的人,一听到反对意见,脸色立马变了:这不是否定我吗?这不是挑战我的权威吗?于是会议成了争吵,或者干脆成了表忠大会。
真正开明的管理者,却会把不同意见当作宝藏。他会追问:"你为什么会这样想?"
谷歌有个潜规则:越是高层的人,越要在会议上主动邀请不同声音。因为他们明白,一片沉默并不代表一致,可能只是压抑。容得下异见,才可能汇聚真正的集体智慧。
二、愿意倾听:先理解,再表达
倾听需要时间,也需要耐心。很多管理者忍不住抢着表达自己的逻辑,觉得说服别人比理解别人更重要。可复杂问题里,没有谁能掌握全部拼图。
查理 · 芒格有句话特别有意思:我一生中遇到的聪明人,几乎没有一个不是拼命理解别人,而不是急着让别人理解自己。
这话点出了开明的本质:当你真的去理解别人,你的边界就扩展了。
三、换位思考:学会用别人的眼睛看
理解别人是一回事,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则更难。开明的管理者会努力换个角度,问自己:"如果我是他,我会怎么想?"
乔布斯在苹果的研发里,就要求团队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,而不是工程师的便利。正因为视角转变,才造就了被无数用户喜欢的产品。
四、谦卑自省:时时提醒自己可能错了
开明的最高境界,是谦卑。智者不会天天想着"我肯定是对的",而是常常提醒自己:"也许我错了。"
这种心态,会让决策保持一种可随时修正的开放性。
历史上不少企业的失败,不是因为信息不够,而是领导层过度自信,不肯修正。柯达死守胶卷,不接纳数码;诺基亚死守系统,不开放智能,代价惨痛。
有人觉得开明就是退让、就是犹豫不决。恰恰相反,开明不是放弃立场,而是你有立场,还能容下多元的可能。
这种力量,让决策更有弹性,更有远见。
更重要的是,当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开明,整个组织氛围就会不一样。大家敢说真话,敢提不同意见,敢挑战常识。这样的组织,才有持续创新和自我修复的能力。
说到底,开明是一种底层的心智结构。它不是挂在嘴上的"我很开放",而是落实在日常中的:能容异见、愿意倾听、换位思考、谦卑自省。
小注
此篇所录,出自所著《新商业思维》(第二辑)。并于原稿之上,多有略微删润,以增益其义。
套书共六辑,洋洋洒洒百万余言,以"短阅读,长思考"为成文原则,广涉商界诸般思维,常有洞见。然书成之后,阅者寥寥。虽或有读者妄语曰:"读此六卷,世间再无新思维;纵有新意,亦不过换汤而已。"此言或讥或赞,不可尽信。然有友人劝曰:"观点思维若不传,终将珠玉蒙尘,实为可叹。"余闻此,颇感其言有理。且其已久无再版,市井难寻,欲购亦不可得。
故此立志,将以数载光阴,择时细述,陆续刊布。惟愿诸君偶有所得,一言半句,能启思路,便不负笔墨一场。
作者|刘国华
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,品牌与传播事业部负责人,专注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、企业史与企业家思想,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。
为您推荐:
华夏基石"企业史""企业家传记""企业家管理思想研究"项目简介
点击链接了解详情:【】
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
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
彭剑锋、黄卫伟、包政、吴春波、杨杜、孙健敏领衔
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
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
咨询合作扫码
感谢阅读和订阅《管理智慧》,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,敬请星标本公众号。
配资查询114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